【2007/01/24 經濟日報】2005.12.22 中國時報
吳惠林
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丁學良在十月廿六日發表(中國合格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五個)一文,引起華人世界一片譁然。輿論關切層面有數個,但重點應在「合格的」定義和標準是什麼?
丁學良在接受專訪說,「國際上有十三種不同的方法比較經濟學系和經濟學家,其中的核心是對研究成果進行評介。這是經濟學界內部由不同的專家小組,用不同的方法論研究出的評價體系。目前國際公認的方法是,對專業的經濟學學術期刊進行排名,然後依據在不同等級的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進行評價。」不過,這種所謂「科學、客觀量化」的標準縱使能界定「合格」的門檻,但這種「合格的經濟學家」是否能稱為「真正的經濟學家」呢?這不禁讓我想起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廿三日去世的夏道平先生,這位一生致力於台灣民主化、經濟自由化的先驅者。
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寫就的〈經濟學家的思路〉這篇文章中,夏先生指出,就人文社會學科在二十世紀所扮演的角色講,經濟學最為突出,但經濟學家卻被一般人士「褒貶」兩極化。夏先生有感而發,乃就思想言論的底蘊,將統統被稱為經濟學家的那群人分為三類,一是真的經濟學家,二是經濟工程師,三是特定經濟利益發言人。這三類人都同樣在使用經濟學的一些名詞、術語,和某些模型,但其間的差別甚大。
「特定經濟利益發言人」不必多加解說,這類人物大多是受僱於別人或某一集團,而為那人或那一集團的經濟利益辯護,夏先生覺得這些人每每把內心的真正企圖偽裝在富國利民的宏論中,藉以在輿論界造勢。「經濟工程師」是把公共經濟事務的處理當作一項工程來做,輕視了公共經濟事務是千千萬萬的行為人,形形種種的主觀意志表象。現實社會中這一類居多,夏先生認為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,有的充其量只可說是頂尖級的經濟工程師,而丁學良所引用的衡量標準也最適用於這類人物。
至於「真正的經濟學家」,夏先生認為必須具有經濟學家的思路。他分成七點談走向此種思路的一個大方向:一是應了解「人」與生物學或動物學家心目中的不一樣,重要的是「人」具有異於禽獸的意志、理念和邏輯思考;二是人的欲望滿足受外在種種限制,不得不有所選擇,但力求自由選擇;三是人在爭取自由過程中不能妨害別人的自由,在互動中形成分工合作;四是人類社會的形成和擴大,是由於人的自覺行為之互動,不是靠一個人或少數人的設計、規畫、指揮或命令而組織成的所謂「團隊」行為;五是「非團隊」行為是分工合作社會所賴以達成、擴大的基礎,是「無形手」(指市場)的作用,是「長成的社會秩序」;六是有形手(指政府)不應牽制或阻礙「無形手」運作,只能為其去礙;七是自由市場和政府間的關係是後者對於前者的運作,只可維護或給予便利,不得有干擾。
這七點看似稀鬆平常,但要深入其底蘊可說很不簡單,尤其在「自私自利」普及、求名求利當道,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被視為常態的當今社會,能堅持走這條路者恐怕極為稀少,但這種人物卻正是現時世界最需要的。這就讓我們更加懷念已過世十年的夏道平先生!(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)
尋找真正的設計學家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